《sense:王大閎》

昨天,他帶我去聽臺灣的建築詩人—王大閎故居復刻的導覽。最近這幾年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有關他的書籍,所以蠻有興趣的。(尤其是因為世紀王大閎這本書的封面吸引了我)

只是一提到導覽這件事情,就是那種聽著導覽員一直唸一直唸,我比較喜歡自己觀察,自己想像,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切入,所以每次都會避免這種行程。即便我以前也曾擔任過孔廟的導覽員。

這次的王大閎故居導覽,導覽員義工是一位阿姨,我想可能所謂的好的導覽,就像這次的導覽一樣,不管解釋什麼事情,不賣弄知識,使用「大家平易近人的語言」透過「分享」「聊天」的角度,讓每一位都有參與感。

雖然一個半小時是稍微久了一點,不過內容實在很精彩了,讓我對他更有興趣,更想了解這一位大師的設計語言。

這是高度復刻王大閎以前單身時期所設計的建築(1953年=建國南路自宅)。裡面的擺設包含傢俱,據說也都是他當時自行設計的。

導覽員說,王大閎在那個時代,還能建構出這樣即便是現在也不太過時的空間,對任何事情美感的講究,藉由這份工作觀看很多資料認識王大閎的種種,感覺又愛上他了。

一個人如何好好安排/設計自己的質感生活,原來在從很久以前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極簡主義」—如同這樣的擺設和空間感思考「東西原來本身的價值」。

這個空間需要什麼最基本的東西達到他想要的設計,還有一面刻意留白的牆面襯托其他東西的質感。而且還發現,這個空間用不超過三個顏色,看起來真的很舒服。

既不去過度包裝,但思考的很全面,思考讓東西達成本身最主要的目的。又思考什麼才是必要的,什麼是有sense的。還要顧到自己的堅持和美感。

我在思考平常的設計,或思考任何事情,不自覺都會將事情逐漸複雜化,漸漸看不到事情本身的最根本的本質。什麼才是最需要的。所以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用減法思考只思考必要的東西。

好喜歡這張照片

所謂的質感生活,有sense的生活,並不是指物質上,而是連思考本身都也要有sense才行。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