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日本生活01》

這幾天隨便聽歌不小心讓我聽到 w-inds.的歌。

—那時候早安少女組還是很火紅的時代—K-POP只有酷龍《等登登》的那一首歌曲的時代。就免不了想懷舊一下。

突然想起來,我以前很喜歡買專輯/很喜歡逛CD唱片行。

出門逛街除了一定會去書店之外,就是唱片行逛逛了。台中唱片行的路線是《玫瑰》《大眾》《第一唱片行》《葛萊美唱片行》《淘兒音樂城》《海山音樂(都進駐在百貨公司的唱片行)》,還記得w-inds.的第一張專輯,是我媽媽偷偷在第一唱片行買給我的呢。沒想到這些唱片行都消失了,現在如果買唱片,只能在《五大》或《光南(以前的光南現在已經是一中街的墊腳石)》了。

我其實基本上主要都是聽日文歌曲,因為這樣年底的《紅白歌合戰》可以跟著唱。也會聽台灣歌曲。只不過那時候的台灣,很難聽不到日文歌曲。幾乎每一個日本明星臺灣人都認識。J-POP很受歡迎,黃子佼還是日本教主(就類似吳建恆的概念)在電視節目介紹日本歌曲。

在臺灣販賣的專輯,有所謂的『台壓CD』或是跳過單曲的『台灣版專輯卡帶(那時候日本已經沒有卡帶了)』。那時候基本上只能被迫接受『正式引進台灣』的音樂。如果真的要「更完整」聽想聽的日本音樂,從認識的朋友得知的日版專輯唱片行『邦樂小舖』才能購買,或是托親戚帶回台灣了。

得知日本CD的最新資訊只能透過那時候中友百貨/廣三SOGO百貨的『紀伊國屋書店』中正路的『i-mook』購買《The Ichiban(オリコン・ウィーク The Ichiban)》oricon公信榜雜誌。後來,也會買那時候台灣中文版的oricon雜誌(所謂的oricon就是日本每一個禮拜會在網站/雜誌上發布目前最新的銷售排行,因為有公信力臺灣稱為公信榜,華語音樂以前也有一個稱IFPI排行榜,台灣現在還有嗎?)。為了關注喜歡的偶像最新訊息,喜歡的偶像最新一周CD銷量排行是否有上升,我每週都會買航空版來閱讀。

小時候喜歡上日本網站,為了追求網路速度常常去網咖包台,常常引起旁人側目。可能想說小孩子怎麼會日文吧。甚至還有人直接開口說『這麼小看什麼日文網站,看小澤圓(相當於現在的波多野結衣吧)哦?』我記得我總是回答『我是日本人啊』

喜歡追黑色餅乾和口袋餅乾的《Urinari (火焰大挑戰)》的官方網站補最新的進度,因為台灣播出時間總是比日本晚,尤其為了墊擋有時候可能會一直重播。要觀看日文的網站,可是很困難的。那時候,電腦沒有那麼發達,也還沒有Unicode(多國語言)的概念。

台灣買的Windows 98電腦無法安裝日文,也無法顯示日文。看日本的網站,在日本買來的遊戲無法玩,總是出現???問號或是只會出現漢字等亂碼情形。為了讓電腦顯示日文,得要安裝櫻花輸入法/『南極星』的硬解日文的套件。感覺真的令人懷念。所以一到網咖第一件事情就是得要先下載安裝這些基本配備。

直到Windows 2000時代— 微軟推出了官方的多國語言輸入法——Global IME獲得比較大的改善。也透過朋友入手了日文版的Windows,就比較沒有這些問題了。

尤其我居住在臺中,日本人本來就沒有臺北這麼多,所以接受訊息的管道真的很有限呢。要如何在臺灣保持日本的生活感覺,就蠻不容易了。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