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很喜歡閱讀,在老家的客廳,我的書櫃幾乎佔據整個客廳櫥櫃的一半。我從小就喜歡看雜誌。除了定期閱讀時尚雜誌《Fine Boys》《Mens Nonno》以外,商業/特別是IT產業的相關書籍是我最喜歡的範疇。
我喜歡了解IT企業之所以可以崛起的要因,就在日本社會對於IT企業的社長這個頭銜變成媒體寵兒『Hills族』的時期,也會閱讀 Cyber Agent藤田社長和當時引起非常多騷動的 livedoor社長 堀江社長的書籍。或許在我的心中,有一點點的創業心理。覺得很尊敬這些經營哲學。
日本有新書(這是日本特有的書籍種類),文庫本等等。所以我常常都會放一本書在我的包包裡面,好好的拿來當我的Sukima(空隙)時間的消遣工具。
不是文藝青年~閱讀中文的陰影
確實,這樣的我不像所謂目前社會定義的文藝青年。我一點也不文藝。
如果是小說。我喜歡看愛情文學,但僅限日本文學。
從以前到最近為止,我只閱讀日本的書籍,
即便是程序設計的書籍,日本版都是我閱讀的最優先選擇。
光是石田衣良的書我也是都買日本版。
這就是重點了。因為對於我來說,複雜的中文修辭對我實在是太困難了。
光是解讀意思,對我來說就是很艱深的事情。
我有一個陰影存在我的心中很久很久。
還記得我大一的國文期末考,有一個對於某一部電影/作品的感想和分析,我還記得我寫到手快要斷掉。
但拿到被老師大畫叉的考卷,看了周邊同學的結果,我非常的挫折。
原來我從以前到現在,看待作品的感受和其他同學來比非常大的不同,解讀也不一樣。
老師特地抽空幫我補習,可能灌輸我一些其實應該要如何去看待作品的解讀方法。
但對於我來說,看日文可以看得很快,可以直接去吸收。
如果是中文,深怕自己的程度不夠曲解了真正作者需要表達的意思,
與其這樣,去避免需要猜測的中文書可能是我最好的選擇。
閱讀中文;和翻譯的關聯
其實我不是沒有想過閱讀中文書籍,我覺得我想要試著去改變。
閱讀張維中的小說,或者聶永真前幾年出的一些散文。
我想如果是散文或者就不需要去在意解讀角度的問題吧。
而且直到最近心靈開始有脆弱的時刻,需要有一些《藥物》去治愈的我的心靈。
—那個藥物就是書。說實在的,去買一本日文書可能需要花一個禮拜的時間,或者更昂貴的成本。比起等待,倒不如直接購買吸收還比較容易。這就是我開始閱讀中文書籍的契機。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擅表達,當然語言這一塊也是很大的因素。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打自卑的事情。恨不得希望我沒有兩邊語言干擾的雜音。
如果真的需要翻譯,就需要有更傑出的中文能力。
也很感激大家跟我這個不會正常表達的人當朋友,也感激給我這個表達不清楚的翻譯工作的業主們。
常常有人說,閱讀書籍就可以進步。所以我也希望藉由閱讀,可以理清我的思緒。
如果因為透過我的閱讀,不僅填滿我寂寞難過的不穩定思緒、
如果還能讓我中文能力更好的話就更好了。
到書店買書,閱讀吧
我不喜歡在書店坐很久,我習慣到處翻,立即收藏下來。
書的封面,排版的設計,紙張的溫度,作者筆觸的感受。都值得我馬上去收藏。
我習慣去雜誌區,到設計專區,攝影書籍,
然後最近的中文創作區,日本文學區,最後再去看現在目前的,例如小米如何崛起,等等我喜歡的科技的範疇。
雖然一度想要購買Amazon日本的Kindle,但我覺得即便書櫃塞滿滿,還是想要觸摸紙本的感覺。
閱讀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
無論是改善我內心的不安的心情,或者要練習語言的解讀。甚至今天也購買了兩本書~
雖然工作很忙,生活不太順,這些都是難免的事情。
我也希望吸收,透過閱讀讓自己的心情有個寄託之外,也能夠好好的去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