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北工作已經將近四年,每週五晚上固定飛奔趕往臺北車站,每週日晚上到臺中車站搭車。直到今年開始,幾乎都改搭乘高鐵往返臺北臺中了。
從兩個半小時的自強號變成50分鐘的高鐵,少了等待少了搭車的時間。已經快感覺不到「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分界。
似乎是搭了長途的捷運般,除了趕車這件事情很煩人之外,漸漸對切換城市生活模式習以為常,也不會突然覺得有違和感或疲憊的感覺。
「車站」就像是機場的出入境審查,有一個「儀式」。「通過閘門」之後就需要提醒「切換」自己的心態。
車站對我來說,是一個整理切換心境的重要場所。
一覺醒來,媽媽在旁邊叫我該起床吃中餐了。這時候是「休息日」的開始。一覺醒來,被鬧鐘嚇醒或者搶在鬧鐘前一分鐘起床按掉鬧鐘覺得今天很幸運的我,這是一天「上班日」的開始。很明顯地透過事件觸發今天的生活模式。
不是有那種「空中飛人」常常會說,日子過到不曉得今天身處何處。不過可能我的「切換頻率」還比不上他們,我的敏感度還是挺高的。
我的台北的生活模式其實很簡單,早上九點起床,簡單梳洗整理之後衝到捷運站,即便一邊看著手機走路,腳也知道要走到另一邊的月台搭電車。
忠孝復興月台
如果早起可能會到三創的星巴克休息並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晚上除了韓文課之外,又回到自己的獨立孤獨個體,因為太害怕一個人,一邊想著自己該去哪裡才會讓自己開心,到哪裡還能兼顧回家方便的路線,刻意到信義區和東區表示自己不是一個人,路人都和我一起逛街的概念,自以為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一邊等待來自另一端的電話陪伴我度過寂寞的夜晚。
似乎每天都是這麼一成不變。
我們公司下班時間是19:00,不過每到星期五下班,我總是算的剛剛好搭19:31的高鐵班次回台中。原因是若是更晚,台中的公車最末班是22:00,可能會來不及最末班的公車時間,而落得搭計程車回家的窘境,與其這樣,倒不如儘早搭回台中。這樣就可以搭免費八公里的公車回到家裡。這樣時間就會需要抓非常緊,從華山到忠孝新生站,搭捷運到臺北車站在轉B3出口,用盡可能有效率的方式抵達高鐵車站的閘門。
找到位置後坐下,令人熟悉的聲音出現在我耳邊「(BGM)歡迎搭乘台灣高鐵」,設定抵達10分鐘前的鬧鐘,避免因為疲憊而錯過下車的Timing。
這期間,我常常會翻我手機裡的照片,複習我這週到底做了什麼,心裏到底有什麼樣的變化,整理一下自己的內心。跟自己說,不管多麼煩惱,都已經好好熬過一個星期了。接下來要好好清空自己的思緒,度過這兩天的休假。
休假日好好溫習一下自己熟悉的台中,少了捷運交通真的比較不方便,但至少還可以到屬於自己的熟悉的場所溫習一下自己的回憶,對我來說,回顧舊有的回憶,和熟悉的朋友見面,和媽媽團聚,只要不是一個人,身處熟悉的情境都能夠讓我好好的放鬆心靈。臺北不管多麼方便,畢竟只是我工作地方,朋友本身就不多的我,就算和新朋友聊天,畢竟還是免不了彆扭的Social,更讓我感到無法10000%好好表現自己的心情。
星期日晚上,前往高鐵車站,看著從新光三越到高鐵之間快速道路一路上的風景,提醒我這個假期要結束了,跟媽媽說再見的時候,通常都會稍微擁抱一下。
突然覺得自己很像當兵收假的人(雖然我沒有當過兵),吃著沒有特別好吃的高鐵便當,一路上想著明天開始要面對臺北的工作生活,思考著一些工作的計畫,「怎麼辦?」「怎麼解決?」大概在車上盤算著接下來一個禮拜的計畫。看著窗外有一個很大的河,緊接著「下一站,Next Stop板橋」的廣播,啊,感嘆著「我要回到工作崗位了」。
準備收拾好心情,心裏默念著自己要好好加油!!!
不會抱著「明天又可以到臺北了」的想法,而是比較期待「下一個星期五」的到來。以前可能還會想,回到台北之後,我的另一半會在車站等我,好想要趕緊回去擁抱他。
現在少了這樣的橋段,可能在內心深處覺得,回到台北,自己終究還是一個人。害怕孤獨的一個人。
整個台北都是我的寂寞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