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學習到的口譯知識和書上的口譯知識都比不上實際上場還來得重要,有人會說「我要準備好了才當口譯」,我覺得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口譯,應該是無論什麼時候都需要在「備戰」狀態,口譯的機會總是來的非常突然,機會也很容易被搶走。只要隨時維持「備戰狀態」就可以跨出第一步。
以大學生學習口譯翻譯的過程來說,最缺少的就是「社會經驗」,翻譯比較沒有這個問題,只需要處理文字即可。「口譯」最基本的理念只是幫忙講者「傳達意思」,絕對不可以擅自判斷,或者喧賓奪主。實際在企業內工作,除了高技術性的科技工作,不太會有一個專門職位叫「口譯」。一定是一個專門性質的職位另外「兼」口譯。若想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除了口譯,其他專門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企業內口譯的工作除了將內容完整譯出之外,「口譯」常常被要求具備其他能力,例如發表簡報,上場主持會議,協調活動內容,協調雙方的溝通,所謂的「工作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提案,與廠商溝通,發表簡報,和主管報告交涉的結果等,更需要具備最基礎的中日文工作能力。
常常你要翻譯的內容,可能不太具有邏輯性,或者聽不清楚要表達的意思,講者有可能鬼打牆,後面的內容打臉前面的內容,畢竟不是自己的談話,會潛在太多不確定因素。「一定要先搞懂才翻譯。」
我看過太多譯者,常常在懵懂狀況下直接譯出資訊,結果翻譯出來的內容意思模糊,讓聽者完全不明白意思。
這時候會先追究①譯者中日文能力②講者說話邏輯的理解能力。若連譯者都無法理解,翻譯出來的資訊絕對也無法讓聽者理解,因此只要有「不懂」的狀況,不要「裝懂」,老實詢問講者、內容意思才可以避免後續問題發生。
「剛剛寄給您的資料我需要調整一下,不過這份資料我覺得沒有問題。」某一位員工傳了兩份資料給主管,她說了這一句話,但是她並沒有明確指出「剛剛的資料」和「這份資料」到底是同一份還是不同份資料,因為講者說不清楚,若譯者沒有經過詢問或確認,若直接翻譯的話很容易造成後續問題的發生。
產業結構的背景知識,會大大影響翻譯的品質。當你擔任服裝採購的口譯,不單只是專有名詞,連基礎產業結構和採購流程都需要非常的清楚。否則傳達內容時,不但連資訊都無法好好掌握,翻譯的內容也無法讓聽者感到共鳴,若聽者還需要跟你確認你的意思是什麼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檢討自己的口條是否應該多多磨練。
有人對主管這麼說,「針對提升業績,我建議是否能夠用促銷的方式帶動業績的提升。」當這句的「建議」,很多人會直接翻譯成「~たほうがいい。」「=たほうがいい」其實意思代表「以你的角度來說」「必須」這麼做。聽的人可能因為你的日文用字不精準,認為那個下屬再數落政策的失敗,這樣做才對。這就是我所說的「工作經驗」「社會經驗」,當社會經驗不太足夠時,往往直接按照字面翻譯而造成誤解。有些話是話中有話,翻譯時必須知道講者的用意,講者這句話的意思目的是「提案」,因此翻譯的時候必須要貼近原意翻譯成「売り上げを伸ばすためにセールを行いたいと思います。」「セールを使って売り上げを伸ばしたいと思います。」「売り上げを伸ばすために一度セールを行うの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